首页论文查重动态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及有关学位论文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 的思考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及有关学位论文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 的思考

时间:2014-08-31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近年来, 高校出现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高校已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同时, 各高校现已陆续应用研究生/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简称TMLC) 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检测, 以期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值得高校探讨。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 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伪造注释; 未参加创作, 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未经他人许可, 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近年来, 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一些学者的造假新闻不绝于耳, 屡见报端。

一、原因分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表示,学术不端行为有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问题, 我们的文化相比西方的现代科学而言, 功利性更强, 这是其先天缺陷。同时,中国整体的法制观念薄弱。对于学术不端问题已经建立了很多预防制度, 但却执行不好, 有时人治大于法制。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表示:偏颇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 论文崇拜症. 。大学生毕业要论文答辩, 教授、医生等各行各业职工评职称要提交论文。这种机械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无疑是催生论文造假的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表示: 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时, 只关注发表的论文数量, 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了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问题的错误理解。据调查, 59. 2%的人认为, 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 43. 5% 的人认为, 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 通过读博推迟就业; 39. 2%的人认为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 。同时, 只有24. 5%的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知识是由导师处得来的, 这说明大多数导师没有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 。研究生们获取关于学术规范知识的渠道也非常有限:通过电视、网络 等媒体的占36. 4%; 其次是通过报刊、杂志 , 占33. 2%。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 是学术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出现学术不端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当前的教育评价机制, 无论是学校科研水平衡量、教师和管理人员职称评定、学生学术要求等, 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论文; 二是当前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心理; 三是制度或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 处理不到位。采取包庇、内部处理等办法,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没有起到警示作用反而助长了学术不端之风, 这使得部分研究生心存侥幸, 企图蒙混过关。因此, 高校应作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阵地。

二、采取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葛剑雄: 对于学术腐败, 要把它看成是党和国家、社会腐败一部分来打击。对查有实据的学术腐败人物或事件必须像对待其他腐败行为一样, 彻底清查, 严肃处理。

( 一) 出台制度或措施。

为了有效遏制高校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部出台了5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6 。同时, 不少高校也出台了有关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制度或规定, 形成制度上的有效约束和有力保障。

( 二) 成立学术学风委员会。

教育部科技委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 负责对高校学术不端的调查, 主要任务包括: 受教育部委托对高等学校有影响的学术不端行为,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精神, 拟定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的基本准则等文件; 密切结合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 总结和推广学风建设的典型经验, 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各高校也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或学风委员会, 以加强学术学风的监督和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

( 三) 加强宣传, 加大学术道德教育。

高校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 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举行学术诚信签名承诺活动,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学风氛围。在美国, 一些大学要求对新生和新教师都要进行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培训, 例如, 达特茅斯学院要求教师履行三项职责: 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什么是学术诚实的指导, 改善能够增强学生学术荣誉的程序和环境, 经常性地审查荣誉守则的执行效果 。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 四) 采取有效手段, 加强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

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的相关评价机制, 合理应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开展论文检测。正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各个院系建立起相关专业的网络文献库, 并利用一些反剽窃网 提供的专门服务, 把作业与网络上出售的论文或者电子版的书籍、学术期刊、参考书进行比较, 由专门的软件对论文中剽窃或疑似剽窃的部分加以标定, 并可估算出论文中自写部分所占的比例 。对检测不通过者, 应组织相关学术专家进行认真审核, 一旦发现确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者,对当事人应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连带人员一并承担相应责任。

三、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思考


( 一) 简要概述。

该系统是以5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6 为全文比对数据库, 进行论文的快速检测。检测系统可及时发现存在或疑似的学术不端行为, 提供一个直观的参考依据, 对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的震慑效果。对于应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各高校都制定了一套相应的检测要求和处理办法。一般以论文的文字总重合率作为依据, 标准不一, 将检测结果大致分为: 检测通过, 修改后重新检测, 检测不通过等情况, 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但检测系统的应用只能治标, 治本须从源头治理。

( 二) 四点思考。

  1. 检测系统目前主要检测的是文字部分( 包括简单的表格) , 这部分占论文的主要部分。( 1) 对于检测出文字重复率低的论文, 其未必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一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 这种检测目前主要是针对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 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的审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检测系统本身仍在不断完善, 而目前系统所收录的无法囊括所有的期刊、书籍、杂志等, 因此所检测的内容还存在一定盲区; 三是有的人刻意删除一些论文内容, 从而降低检测风险, 待检测通过后再重新补上, 然后直接提交论文。其实这种做法本身就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应采取相应措施制止, 比如: 强化导师职责, 要求在检测前导师必须认真审核论文并签字确认; 除提交检测用的电子版论文外, 还需要提交纸质版论文以便核查二者是否一致; 检测通过者将直接进行论文送审, 不再退回修改。( 2) 对于检测出文字重复率高的论文,是否就一概而论地认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判断, 比如从事文献资料研究等方向的论文可能会存在重复率高的情况。其次这种高重复率确实存在高风险的可能性, 因此对这类论文更应该重视其真实性, 加以认真审核、评价。无上述何种情况, 高校可以通过成立相关的学术专家组, 加强对论文的审核, 并结合论文原始资料来判断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将检测报告单随同论文一并送交专家进行审阅。专家可以是论文评阅专家或论文答辩专家等, 一方面既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这些专家加强对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核。

  2. 不可太过依赖论文检测系统来做最终判断。这不仅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起到真正有效的遏制作用, 反而会误导导师或研究生, 使他们不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 而专注于如何降低文字重复率, 从而对论文文字部分进行随意删减或调整, 反而可能降低论文质量。因此, 应加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宣传和培训, 要求导师和研究生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

  3. 论文检测关键环节之一是检测者。检测者不仅可以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还可以分到各个学院, 由各学院指定专人负责, 这样既可以加大检测力度, 又可以提高检测效率。由于检测者难免会受到一些干扰, 因此, 要求检测者能认真、负责地开展论文检测。而且可以增加人员协助检测, 以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同时可以邀请导师、研究生或管理人员到场协同监督, 这样有助于检测者排出干扰, 公平公正地顺利开展论文检测。

  4. 论文检测的时间段, 各高校一般是在论文送审前进行。此时论文已完成初稿, 选择在这个时机进行检测, 可以进一步保证论文的送审质量。但仅这一次检测还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目的, 因此可以采取分段进行论文检测。除了在论文送审前, 还可以选择在论文答辩前或论文答辩后进行检测。但最佳检测时机是在论文答辩后, 定稿提交论文的时候, 因为此时论文已经定稿, 进行论文检测更能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情况。但此时各高校忙于研究生毕业, 因此如何处理好时间紧迫、人员不足、处理要快等矛盾关系, 需要我们因地制宜, 认真考虑和合理安排。

总之, 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坚决遏制。而作为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场所, 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 责任重大。因此学校除了要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外, 还要加强医学道德的深入教育, 端正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以求真、务实、诚信的医学态度对待医学研究, 使研究生在将来的医疗实践工作中能深切体会病人的疾苦, 认真、谨慎地对待每一位病人的生命。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系统列表
返回顶部